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,秸秆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。然而,周矶管理区回民村出新招让秸秆变废为宝,通过“秸秆-饲料-肉牛-有机肥-农田”闭合循环链,巧妙地将秸秆这一“生态包袱”变为了“绿色财富”,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绿色循环之路。(10月18日《潜江日报》)
潜江是农业大市,拥有六大农场,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秸秆。千百年来,作为一种农业“废弃物”,秸秆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“一烧了之”。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污染环境、影响村容村貌,还易引发火灾,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。开展秸秆综合利用,是提升耕地质量、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、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。用好秸秆资源,既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,打好蓝天保卫战,又可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,促进乡村全面振兴,一举多得。
秸秆虽小,但用处很大,要问计于民,给秸秆找个好归宿。对于我市而言,应加大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推广力度,制定秸秆综合利用的引导和扶持政策,同时鼓励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。比如,加快秸秆作为工业燃料、造纸原料、生物碳原料等技术的研发,提升秸秆的利用价值和规模,推动农业秸秆走出农田进入工业领域;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、农户开展秸秆综合利用,经营主体可依据秸秆质量来细分秸秆用途,优质秸秆做草绳工艺品,次级秸秆做牛羊饲料,其他秸秆作为果园覆盖物;推广秸秆还田技术,科学研究加快秸秆腐熟技术,把秸秆快速转化为农用肥料,将其作为改善土壤质量、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等。
在秸秆处理问题上,还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,研发新的秸秆处理技术和设备,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和质量,努力构建秸秆收集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、利用的全产业链条。同时,加强合作与交流,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手段,通过共享资源、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,共同推动秸秆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。
秸秆处理并非一个简单题目,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,综合考虑环境保护、农民利益、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,探索更多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模式、新途径,共同为农业绿色发展、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。(赵天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