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付东和
2019年2月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曾说: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,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,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,弘扬体育道德风尚,推动群众体育、竞技体育、体育产业协调发展,加快建设体育强国。
建设体育强国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体育后备人才作支撑,所谓体育后备人才,一方面是从事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专业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健儿,一方面是为群众体育服务的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或社会体育骨干。潜江市少儿体校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,全面贯彻国务院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》,努力落实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,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,在体育后备人才发现、挖掘、网罗和培养方面,大胆探索,不断拓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,走出了一条符合潜江实际,具有潜江特色的路子:传统模式和现代新体系模式同向发力、多元人才培养的新路径。
——传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给力。所谓传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,通俗讲就是宝塔型人才培养模式:塔尖为国家运动队,塔腰为省级专业运动队,塔基为地级、县市级业余运动队(校),另搭配体育院校体育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辅助。其优势是能源源不断确保人才链,优势凸显。潜江市少儿体校在这种模式下曾培养出了奥运冠军、中国举重传奇人物吕小军,世界举重冠军关虹,赛艇亚洲冠军聂军良、彭英,赛艇世界冠军王芳,赛艇全国冠军刘少明,女子摔跤国际A级邀请赛冠军许晴等优秀运动员。
传统性体育人才培养模式,可以上追溯至计划体制,下顺延至改革开放前20年,人才培养所需基本经费有财政支撑,教练员爱岗敬业,所招收队员能吃苦,有很强的拼搏精神。如世界举重冠军关虹,初期在潜江体校接受举重启蒙训练期间,由于家住杨市街道佘口村,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,不论寒冬酷暑,往返于杨市至潜江体校。靠着这种坚持和毅力,关虹成长为潜江第一位世界冠军。泰国曼谷亚运会赛艇冠军彭英,天津全运会女子摔跤银牌得主许晴,潜江第一个奥运冠军、举重健将吕小军,都是刻苦训练、锚定目标、坚定信念取得成功的。
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,就是由于受时代局限,基层科班出身教练员几无,学者型教练员严重缺乏,教练员多凭经验执教,或主要依靠“三从一大”(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)原则下训练;其次训练条件特别简陋,没有标准化训练场(馆),保障和支撑教练员、运动员训练及生活的经费严重不足。
——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培养模式助力。主动申报并积极工作,成功成为《湖北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》(赛艇)。在省体育局业务部门对赛艇基地硬软件诸方面的指导检查、规范运作下,赛艇基地曾出现辉煌形势。向湖北省水上运动队和国家队培养输送了优秀赛艇运动员孙露。孙露身材高大、骨骼硕大、胸背厚实、上肢颇长,具有赛艇项目先天条件。进入体校重点培养,立刻被省赛艇专业队看中,经过专业训练,迅速在双人艇项目上崭露头角,2013年全国运动会获得第三名,2017年全运会第四名,2021年全运会获得一金一银,参加奥运会选拔赛和世锦赛选拔赛均取得不俗成绩。
“省字号”人才培养模式,是一种走向对标对表的人才培养途径。潜江体校曾经培养输送多名优秀的水上人才,如赛艇世界冠军王芳,亚运冠军聂军良、彭英及全运会冠军刘少明等。潜江所处地理江河湖泊较多,适合开展水上项目,2007年通过申报和考核,潜江纳入湖北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基地。在省水上中心业务指导和支持下,着力为省水上中心发现培养并输送人才,有针对性地做好选材选苗,把有天赋的运动员挖掘出来,体校后备人才培养走上制度化道路。
——“国字号”基地培养模式得力。以《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》为依托,打造高平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。借助国家基地评估组专家对体校训练场馆建设、教练员培训、学校基本情况、人才输送、大赛成绩及人才质量、重点队员跟踪考核、训练管理制度等考核评估打分,2013年至2016年周期、2017年至2020年周期均被认定为《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》,从基地走出了拳击选手李家豪,田径运动员王耀平、董英妹,赛艇运动员李仁杰,举重运动员王聪聪、张雪,还有女子摔跤运动员史玉霞、男子拳击选手胡国玉、柔道选手孙禹等一批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。
2013年开始跻身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行列,不仅使市体校规范化办学、标准化治教、科学化执教,也使潜江体校从此和全国一流体校有了交流、分享和学习的机会。经费充足了,又引进一批年轻化、专业化、高学历化人才。“国字号”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犹如插上腾飞的翅膀,使体校活力大增,专业化场馆建设提升,科学选材、科学训练和科学管理的因子多了,更重要的是使体校后备人才培养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
——省市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资力。以湖北省BMX自由式小轮车基地落户潜江(体校)为抓手,既零距离学习了省队训练和管理,又通过省市共建,带动了潜江小轮车项目的发展。湖北省小轮车训练队落户潜江三年来,潜江体校向基地输送了多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。其中李昌亮和庄奇凡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二人在全国小轮车锦标赛和二青会中表现突出、成绩优异。
省市共建项目让潜江体育项目搭上快车道,推动了潜江体校健康快速发展。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,大大提高了潜江和潜江体育知名度、美誉度,助推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。
多维多元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,并逐渐同向发力,使潜江体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输送数量和质量,走在了全省前列,大赛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。潜江体校将抢抓机遇,以深化新体校建设为起点,用一流成绩回报党和人民。继续深化和探索各种形式、各种途径、各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,把体育人才的技术资源使用最大化、体育训练设施使用频率最大化。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,为健康中国、体育强国贡献潜江体育人潜江体校人力量。
(作者单位:市少儿体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