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义祥:稳定脱贫成效 让贫困户回归正常生活
当前位置: Home> 理论>
33964 次浏览
2019
07/09
15:21
  随着2020年的日益迫近,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进入收官阶段。在看到我们的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、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的同时,一些有关稳定脱贫成效的“后脱贫”问题,必然不容回避地进入我们的视野,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,并着力解决。
 
  加强心理疏导,促其放下千千结。毋庸置疑,自打成为“注册贫困户”之日起,“贫困户”的帽子就戴在了其家庭成员的头上。毫无疑问,这顶“头衔”让这样的家庭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救助。整个集中扶贫阶段,政府的救助政策不断出台与完善,工作队员和包保干部不时上门服务,“扶贫十法”所涉及的各种救助措施一一兑现落实。一句句温暖的话语,一张张暖心的笑脸,一笔笔雪中送炭的资金,一个个落地生根的项目,让贫困户挂满寒霜的脸上,绽开了幸福而感激的笑容。他们赶上了好时代,他们感谢党、感谢政府、感谢社会主义制度,感谢工作队。但是,必须承认,“贫困户”不是一顶光荣的桂冠,不是一张值得炫耀的名片。它记录和标示的是,这样的农村家庭与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小康家庭,存在比较大落差的事实。惟其如此,他们的家庭成员,在享受温暖的同时,也不同程度地遭遇了“另眼相看”。日常闲聊,街坊邻里不乏“红眼病”患者的嫉妒与冷嘲;工作队员和包保干部上门,也偶有相互攀比的质疑。这种现象尽管很少,但给贫困户家庭成员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。尤其是这些家庭的孩子,他们或者因为父亲(母亲)不在了,本来就长期缺少父爱(母爱);或者因为自身疾病,本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。这样的家庭环境,养成了他们内向、自闭的性格,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,害怕在公众场合露脸。尤其如果学校或者村部公众场合公示他们家庭的受救济项目之后,他们更觉得自己低人一等、矮人一头。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。现在,经过党和政府多年的持续努力,他们脱贫了。但是长期压力下背负的心理包袱,却不是短期内能够卸下来的。
 
  为此,迫切需要对这些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疏导,力促他们放下千千结,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。一方面工作队员和包保干部需要经常入户,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;另一方面社会和学校尤其要加强对这些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。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,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。要鼓励他们走出“阴影”,回到阳光中来。社会甚至可以由教育、共青团、妇联等部门联合,成立专门的心理疏导中心,定期派人上门教育和回访,并且建立“销户”制度,直到贫困户的心结彻底解开。
 
  搭建本地稳定务工平台,帮其走稳就业路。就业是民生之本。贫困户之所以贫困,很多是因为年老体弱、疾病缠身所致。有的家庭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,孩子大专(大学)毕业了。原本指望着孩子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,家庭从此可以走出贫困。可是现实很无奈,甚至很残酷。贫困户家庭的孩子毕业后,在与其他家庭子女同等闯市场、拼就业的过程中,基本处于劣势地位。第一他们学历背景普遍偏弱,多数只是高职高专毕业(也有个别是大学毕业的);第二他们普遍没有社会关系背景,缺少人脉资源;第三他们的家庭缺乏经济后盾,支撑不了长久地选择;第四他们还性格内向、不善言谈、拙于表达。所有这些,都决定了他们可能长期漂泊不定,朝秦暮楚。在就业竞争本来就激烈的背景下,对他们来说,能够谋到一份“可以将就”的工作本就很难了,何谈挑肥拣瘦。而这样的岗位,既待遇相对较低,还往往稳定性也差。贫困户家庭供养孩子上大学,本已就气力难为,如今孩子毕业了,却还要在就业的道路上苦苦寻觅,他们很难看到走出贫困的希望。笔者包驻的村子,就有几名这样的孩子。徐*娟,2017年7月南昌某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,两年来先后在南昌、武汉换岗三四次了。目前在武汉某企业就业,月薪3000左右,且不一定能够及时足额到位。(由于换岗频繁,经常被克扣工资。)除去租房和生活,自助已很艰难,有时还得爷爷奶奶搭济。而且眼看到了婚嫁年龄,孩子的终身大事也牵挂着爷爷奶奶。每每说及孙女,奶奶就拉着笔者的手泣不成声:孩子妈妈(在家招婿)走得早,她爸爸离家多年了不管她,我们都近七十岁了,浑身是病,他爷爷还精神出了问题,乡邻们都说,你们家现在好了,孙女大学毕业有工作了,不需要帮扶了,我内心的苦衷只有您知道啊。李*婷,2016年武汉某学院毕业,正待就业时,查出患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症,孩子父亲多年前患癌症去世,还有个妹妹患有精神分裂症,母亲在外打工,至今她只能靠低保救济金拿药维持生存,根本谈不上就业。还有孙*荣,常德某学院大三在读;李*敏,武汉某学院即将毕业。等待他们的可能是与徐*娟差不多的命运。怎样为贫困户家庭撑开一把祛除阴霾的伞,为他们大专(大学)毕业的孩子找到一个稳定就业的岗位,免除他们孩子的奔波流离之苦,也给他们支离破碎的心一份持久的慰藉,恐怕才是帮助他们稳定脱贫的长久之道。
 
  笔者建议:政府主导,以劳动就业部门为牵头单位,组织本地域的相关企业,搭建持续稳定的安置贫困户子女就业的平台。只要他们愿意回乡就业,按照专业尽量对口、双向自愿的原则确保安置就业,并且依照劳动法为他们买齐社会保险。如此,这些孩子稳定了,这样的贫困户家庭也就稳定了。他们的脱贫之路才会越走越坚实,幸福温暖的阳光才会彻底扫除笼罩在他们头顶的阴霾。
 
  建立全国职业教育一张网的大职业教育格局,补齐职业教育短板。毫无疑问,在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,劳动就业部门和职业教育机构在实施就业扶贫的政策中,发挥了重要的阵地作用。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,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也还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。比如劳动就业培训的专业设置还不够齐全,不能完全满足贫困户就业学习的需求。就业培训网络的内外联通还不够顺畅,参加域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结业后,域内的劳动就业部门能否认同,能否同等报销相关学费等等。这些短板不补齐、这类瓶颈不破除,贫困户家庭成员参加就业培训,就始终存在障碍。
 
  为此,笔者建议:建立全国职业教育一张网的大职业教育格局,补齐职业教育短板。劳动就业培训的专业设置要再行拓宽领域,凡是贫困户有学习需求的专业,都要能够提供培训渠道和阵地,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。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大数据的互通功能,形成全国职业教育一张网格局,打通域内外职业培训机构资质认同与待遇等同的通道,方便贫困户家庭成员异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。只要参加了再就业培训,不管在什么地方,凭结业证和缴费发票,就可以回原籍报销费用。这样机制灵活了,贫困户参加培训就更方便,就业务工就更灵活主动,社会活力也就更能充分涌流。
 
  总而言之,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,对于“后脱贫”期间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,我们必须超前思考超前谋划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我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道路走得稳健走得健康。
来源:
相关新闻
Copyright @ 2007-2021 www.cnqj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潜江新闻网 版权所有
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cnqjw2008#163.com(请将#换成@)举报电话:0728-6293369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
鄂公网安备42900502000534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2120180014 鄂ICP备12000686号-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备案号:鄂备20110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