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。深圳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,很多已形成了品牌。如深圳读书月、市民文化大讲堂、社科普及周、深圳大剧院艺术节、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等。2005年,深圳创办了周末广场音乐会。今年又推出了“周末系列文化活动”,包括周末剧场、周末讲座、周末电影、周末沙龙等。周末剧场已演出经典剧目15场,观众人数达8000人次。各区平均每年送戏、送电影、送书、送展览下基层近2000场(次),各类广场文化10000余场次,受益观众超过500万人次。
文艺精品层出不穷。近年来,深圳涌现出一大批文艺精品,为全市文化服务提供了高质量的节目源。现代粤剧《陀哥的旗》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提名奖,成为下基层演出的常演节目。大型梵呗交响诗乐《神州和乐》得到海内外的广泛好评,童话音乐剧《卖火柴的女孩》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广泛欢迎。福永杂技团的《科技灵光——晃圈》等节目先后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,今年又创演了大型杂技剧《梦幻西游》。深圳业余文艺作者的舞蹈、戏曲、小品、美术、摄影、杂技等作品也屡获全国大奖,如群星奖、荷花奖、曹禺戏曲文学奖等等。
为外来工“开小灶”。今年3月1日,深圳市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,这在全国尚属首次。最近,深圳又开始实行高雅艺术票价补贴,保证每场演出50%的门票低于100元,最低价50元,最高价不超过180元,大大降低了高雅艺术门槛。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外来劳务工的文化生活问题,让外来工与市民享受同等的文化生活待遇和权利,同时有针对性地为外来工开展文化服务,“外来青工文化节”已连续举办三届。
公益活动社会参与。为了发挥深圳“藏艺于民”的优势,市政府创新公益文化活动运作机制,通过政府采购、委托承办等形式,吸引社会民间各类主体的参与。2003年,深圳市开始启动公益文化活动运作机制改革,2005年正式出台了《深圳市重大公益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》,对11个项目实行社会化运作。2006年,市、区两级社会文化公益项目共93项向社会推介。今年又整合了市、区两级社会文化公益项目200场向社会推介,规模不断扩大。